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娱乐 > 正文

拔苗助长的“神童简历”

时间:2018-04-24 15:39:22    来源:河南日报    

近日,一篇题为《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》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。文章中提到某名校幼升小报名人数8000多人,经过网选、机考、面试三轮,最终只录取60人,竞争激烈程度令人咋舌。名校光环之下,不少家长精心撰写了“牛娃简历”,希望为孩子争得一张“入场券”。(见4月22日《重庆时报》)

“三个半月我开口说话”“懂得核反应堆”“学会了函数和极限”,有谁会相信这些类似自我营销的自诩之词,竟然是出自心智不全的学龄前儿童之口。而这一幕却明明白白地出现于某名校日前举行的一场幼升小选拔。众多“神童简历”的出笼,显然是由孩子的家长捉刀。在人们不得不直面当下“择名校”的竞争残酷之余,更深感家长们对子女教育培养的急功近利心态。

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,这是许多家长的教育期许,本来无可厚非。但这种本该遵循孩子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顺理成章之事,却被莫名地赋予了争相“抢跑”的急迫与焦虑。曾几何时,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”的思维甚嚣尘上,孩子智能培育的“关口前移”越来越不靠谱。3岁就会了6岁该学的东西,6岁已学完了10岁的知识,似乎孩子智能潜力无限,学习越早越好、开发越快越好,这其实是一种误区。

正如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”的道理一样,孩子的教育启蒙和知识深化有其自身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,不可操之过急。幼儿阶段正是孩子天真烂漫、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阶段,其教育启蒙重在对外界的感性认知和对良好习惯的着意栽培。家长不必刻意以孩子认多少字、背诵多少古诗、会解乘法算题等知识性“成就”引以为荣。

“拔苗助长”式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。很多知识在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时再学本是轻而易举的事,刻意超前学习,不仅会让家长付出昂贵的培训费,更会让孩子将宝贵时间白白浪费于死板的机械记忆,从而错失个性发展和品质培养的机会;给幼儿超负荷安排学习计划,极易滋生出逆反、排斥心理,不仅学不好,更会为日后的正规教育埋下“厌学”或“自满”情绪;超前教育显示出的早期智商优势并非是缘于儿童真实能力,而是建立在“笨鸟先飞”基础上的一种神童假象,日后极有可能遁入“伤仲永”的俗套。

纵观由家长杜撰的“神童简历”,颇多不切实际的夸大之辞,这些不诚实的自我炫耀,会不会对孩子的品德培育产生误导,同样令人忧虑。让我们正视“神童简历”背后的家长焦虑,摒弃拔苗助长的功利考量,让教育思维回归理性务实。 

相关新闻

凡本网注明“XXX(非重庆100网)提供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。